| 套期保值 |
過去一年時間里,原油、有色金屬、鐵礦石、橡膠四大基礎工業原料價格悉數下跌,并傳導至鋼材、PTA等下游行業,相關產業鏈公司受到重創,重慶鋼鐵去年更是巨額虧損近60億元。 然而,以如意集團為代表的上市公司卻另辟蹊徑,在主營業務大幅虧損的情況下,通過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實現了公司的利潤增長。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,自今年初以來,已有46家上市公司發布開展期貨套期保值交易的公告,其中交易標的主要以商品期貨為主,涉及品種包括黃金、銅、鋁、PTA等多個期貨品種。 實際上,上市公司參與期貨市場的案例并不鮮見,早在國內銅期貨還未上市前,江西銅業便已通過LME進行期貨交易。 買入套保正當時 2015年突然飆漲的股市,一度使得期指成交量、持倉量大幅增加,從而使得大批資金流入期貨市場。 截至當年6月時,期貨市場保證金突破4000億元。不過,在9月期指成交量銳減后,整個市場保證金并未大幅撤離,截至2015年底,國內期貨市場保證金仍高達4100億元。 “增量資金既有來自專業投資機構,也有來自產業客戶,即各大宗商品產業鏈上的企業”,鄭州某期貨營業部經理薛曉天(化名)指出,去年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全線下挫,進一步激發了相關產業鏈公司的套保需求。 “國內很多商品價格波動跟隨外盤運行,也就說商品的定價權在國外,企業參與套保主要是為了避免產品價格下跌,對自身經營造成沖擊”,前述期貨公司人士也指出。 可見去年企業參與期貨市場,主要以賣出套保,從而達到規避產品價格下跌風險為主。不過,如今上述情況已經悄然改變,并開始向買入套保傾斜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,自今年3月以來,已有近20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2016年開展套期保值交易的提示性公告,其中不僅涉及貴金屬、有色金屬和化工等重要工業原料,也囊括了玉米、大豆等農產品。 實際上,自2011年本輪熊市開啟以來,多數大宗商品已經經歷了一輪慘烈的下跌,甚至如鋼材等品種在2015年時更是跌破成本價,目前整體市場已然跌至歷史低位。 以天然橡膠為例,2011年2月初,上期所天然橡膠期貨價格為43500元/噸,而目前天然橡膠主力合約則只有11700元/噸,跌幅高達73%。 這也是為何3月初國內鋼價飆漲時,“大宗商品拐點來臨”的聲音一度充斥市場,而如今各家上市公司開始做出買入套保的動作,同樣應該引起市場警惕,畢竟各家公司均處于行業的第一線,對市場變化也更為敏感。 三力士近期便曾公告稱,“近期橡膠價格持續處于低位水平,公司決定通過開展套期保值穩定公司原材料價格的成本,降低原材料價格波動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。” 而三力士的主營業務正是橡膠制品的生產、銷售,主要產品包括橡膠V帶,而天然橡膠占公司主營業務的成本近40%。 此時公司做出買入套保的決策,其目的便是為了防止未來橡膠價格大幅反彈,所導致的公司生產成本驟增。 現貨虧了,期貨里找 今年1月初,如意集團收購遠大物產剩余48%股權時,曾遭到深交所的問詢,而原因便在于遠大物產現貨業務巨虧,利潤完全依靠期貨等金融衍生品市場賺取。 暫且不論公司這種模式對錯,僅就期貨市場而言,遠大物產的操作無疑是十分成功的。 公開資料顯示,遠大物產主營業務為石油化工、能源化工、金屬、農產品等大宗商品貿易。 當大宗商品市場整體下跌時,作為貿易商的遠大物產一方面要面臨著庫存的減值風險,同時也面臨著產品銷售下滑的風險。在這種情況下,遠大物產近三年凈利潤分別達到1.56億元、6.01億元和5.98億元。 原因便在于,公司將現貨市場的虧損,通過期貨市場找了回來,甚至還有富余的利潤。相關數據顯示,2013年至2015年期間遠大物產期貨及電子交易投資收益分別高達4.93億元、17.92億元和19.08億元。 “各家企業在期貨市場上操作思路各有不同,有的是結合現貨貿易進行套保,有的是進行跨市場間的套利”,薛曉天告訴記者。 以瑞茂通為例,便是結合自身貿易情況進行動力煤期貨交易,為此公司還曾于去年從某機構高薪聘請專業人士到公司任職。而華南某有色金屬企業,則是主要以跨市場間的套利交易為主,如將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現貨與上期所的黃金期貨,以及外盤上市的黃金期貨進行跨市場套利。 “很多企業看到期貨市場的利潤后,便從產業套?蛻糇兂闪送稒C戶,結局則是現貨、期貨一起虧”,薛曉天告訴記者,所以企業在進行期貨套保交易時,必須嚴格按照方案進行。 以賣出保值為例,若預計5月鋼材價格下跌,而公司庫存目前尚有1萬噸,那么對應到期貨層面的操作,便是賣出開倉1000手空單。屆時當鋼材現貨下跌時,其可以通過期貨市場空單的盈利,來對沖掉現貨庫存的跌價風險。 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,又存在著期貨、現貨波動幅度不一致等因素,最終可能會出現期貨市場的盈利只能覆蓋一部分現貨虧損的情況,但是相比于硬扛產品價格的下跌、原材料價格的上漲,借助于期貨市場套保功能無疑是明智的選擇。 需要指出的是,期貨屬于典型的零和交易,若考慮手續費的因素在內,甚至可以將其視為負和交易,加上保證金交易制度所帶來的杠桿效應,其風險遠高于股票市場。 為此,部分參與期貨交易的上市公司,如金貴銀業、思源電氣等公司均建立了期貨套期保值管理制度。 |






